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美文志/新作

过年

作者:文思 日期:2025年01月31日 浏览:336 原创

我现在时常念叨时间真的不经用啊,转眼已度过半生,昨天是除夕之夜,听着罗文的《黄昏》思绪难抑,不禁潸然泪下,好像触动了回忆的开关,一下子把我拉回到30多年前过年的情景,那浓浓的年味仿佛如灿烂星河,历历在目。再联系当下的城市和农村,到处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一点年味也找不到了,不禁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我小时候过年真的是太有意思了,记得我那时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只要进入腊月,学校一放寒假,我就时时刻刻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因为在那个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我才能吃上炸丸子,吃上菜包子和豆沙包子,当然也吃上一顿带肉的饺子,并且还能穿上母亲新做的棉衣、棉裤和棉鞋,父亲还会给我买一挂大鞭炮或者是小豆炸(小鞭炮),那个年代是没有禁放烟花爆竹的说法的。除夕晚上我还可以拿到1-2元的压岁钱,这对于我这个从小就很少接触到钱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期盼了,因此,过年那一天对于我就是我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那时候的寒假作业是很少的,就发一本寒假作业,我每天最多做1-2小时的作业,就跑出去和小伙伴玩,那时候大家最喜欢的就是玩扑克牌,基本上没有筹码的,因为那时大家兜里都没有钱,即使说好到过年时家里大人发了压岁钱再兑现,大多也就是嘴上说说,到过年的时候早都忘到脑后了。

过年的前几天,每家每户都忙着置备过年的东西,而且大多是自给自足式的筹备年货,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没有钱去集市上购买,因此家里有什么就准备什么,比如炸丸子用的配料就是用自家秋天种的白萝卜或者胡萝卜,甚至是地瓜,为了防止这些东西冬天冻坏,就把它们收集起来,埋在地窖里,用的时候挖出来就可以了,炸丸子用的面粉就是把家里的麦子磨成面就可以做了。当然,炸丸子用的油也不用买,就是用棉花的籽榨油,然后提炼就可以用了,当然富裕的家庭也可以用豆油,那时候是没有花生油的。包饺子的肉馅一般是自己家里杀一头猪或者是一只羊,把最好的部分拿集市上去卖,卖不掉的部分再拿回来在家里包饺子。即使这样,我和哥哥姐姐们也开心的不得了,因为终于可以吃上美美的大餐了。家里老人炸东西又叫“过油”,比如炸藕夹、炸丸子、炸带鱼等,个个焦香酥脆,鲜香美味,每次吃的手上嘴上全是油,我们那时候炸东西都用灶台大锅,速度快,炸得也多,烧的是劈柴,炸东西时,母亲和父亲从来不让我帮忙,叫我远远地去玩,什么时候炸完了,才让我回来,如果我和哥哥姐姐站在旁边的话,母亲就会叮嘱不允许我们在旁边说话,据说是要“禁言”。我小时候想不通,大了以后我的理解可能是古代人讲究祭祀与神明,认为炸东西时说话会打扰到神明或是带来霉运,所以炸丸子时要保持安静。另外,炸丸子时油温很高,需要时刻集中注意力,以防油溅或者食物炸糊,如果边炸边聊天,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增加安全风险。

过年的那天下午,我老家的风俗就是要去上坟,我们一个大家族的所有男孩子都要去,据说是祭拜先人的意思。吃过午饭,我早早地带上母亲准备的纸钱,再带上一挂鞭炮和一包火柴,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去上坟了。大家在村口集合,全部到齐后就去祭奠先人,大人需要跪拜,小孩子就是放鞭炮。上坟完回来,我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贴对联和请灶王爷,那时候没有胶水和胶带,就是用开水搅拌一点面粉,做成浆糊就可以用了。然后就是把母亲和姐姐们用彩纸糊的小彩人插在家里院子的土堆上(至于这是什么意思,我至今也不知道,估计是辟邪或者是期盼来年的好运吧),接着还要跟着父亲和哥哥们扫院子,擦桌子和窗户。等这些全部完成后,父亲就拿来一根长长的木棍挡在家里的大门口外,据说这就是“拦门棍”,意思是拦住故去的又被请回的亲人的灵魂同家人共同过年,又防止其它鬼邪进入,这样的习俗好像是从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怀念与孝敬逐渐演变来的吧。然后,父亲就在院子里撒芝麻杆,“撒芝麻杆”的习俗不仅有驱邪避灾、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意义,还有防盗贼的作用。芝麻杆的爆裂声,象征着新年的到来,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等这一切弄完后天也开始慢慢黑下来了,这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已经此起彼伏,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吃饺子了。我母亲包好的饺子也准备下锅了,这时候我就准备好一挂鞭炮,挂在院子里大树的树枝上,等着母亲说“下饺子了”我就赶紧点着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顿时响满整个院子,大年开始了。

那时候的晚饭非常简单,就是一人一碗饺子,刚出锅的饺子我们是不能先吃的,母亲首先会盛一碗饺子放在院子里的石头凳子上,我们老家那边就叫“香台子”,就是家里人逢年过节祭拜神灵和先人的地方。然后在碗上放一双筷子,母亲在香台子前默默念叨几句,好像是敬“老天爷爷”吧,然后再盛一碗放在灶台边,那是敬灶王爷的。等这些仪式完成后我们才可以端起碗来吃饺子。吃饺子的工具是很“讲究的”,那时候没钱买叉子,我就用高粱的杆子来做叉子,操作过程很简单,就是选取一尺左右的高粱上部的杆径,然后把前部削平,中间的瓤子抠出来,坚硬的外皮保持一个叉子的形状就算做好了,用它叉饺子又方便又卫生,所以我每年都要用这种叉子,基本是不用筷子的。

吃完饺子,我就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母亲给我排活,就是给村里的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又称“近门子”送点心(又称果子)。那时候的果子就是三刀子、羊角蜜等,是我比较喜欢吃的东西,每次母亲就会给我用一个提包装3-5份果子,让我分别送给五家长辈,比如家北的二奶奶,家西的大娘等,都是比我母亲和父亲年长或者辈份大的老人,每家每户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我们那个村子不大,大概一共不到100来户人家,大家都姓高,实际是一大家子,都是明朝洪武二年,高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往山东省鄄城县,后又迁至巨野县陶庙镇形成的自然村落。 那时候农村的夜晚月亮是很亮的,再加上经常下雪,夜里如同白昼,晚上出门每条道路和每个胡同都可以看的清楚的,连手电筒都不用拿,我基本上是到了近门子家放下果子说一句话就走,根本不耽误时间,所以一会儿就完成任务回来了。然而,离得比较近的邻居母亲会亲自带着果子送过去,并且还多少花时间拉拉呱。当然,其它关系好的邻居也会往我家送,所以来来回回差不多,送出去多少还会收回来多少。由于我父亲和母亲的辈份在村里较高,虽然年龄不是太大,但是给我们家送果子的人很多,关系特别紧密的还会加上一包糖,所以大多时候是我家里当门的桌子上就会摆满各种点心和糖,那时候我就给母亲说,我想吃果子,母亲拗不过我就会打开一包果子,分给我和哥哥姐姐吃。现在还能回忆起那时的味道,真是香甜极了。

等忙完这些也就差不多到了晚上九点多钟了,我就有些瞌睡开始准备上床睡觉了。然而母亲还要准备纸钱,并且把点心和苹果摆在院子的香台子上,点上香祭拜先人。然后把煤油灯放在当门的桌子上,让它一直亮着,说是要守岁的。那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末,好像是没有春晚的,后来82年有了春晚,但是村里不通电,等后来村里通上了电,我家又买不起电视还是看不上。所以我小时候是没看过春晚的,我记得第一次看春晚那应该是九十年代的事了,我都快要上大学了,现在想起来那时的艰苦条件,真的是唏嘘不已。

大概是凌晨4-5点左右,外面的天还没有亮,一阵急促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就探出头准备起床了,虽然家里很冷,但也挡不住我们吃年夜饭的热情。其实母亲和父亲早已经起来了,他们把给我和哥哥姐姐早就准备好的新棉袄、棉裤和棉鞋从柜子里拿出来,让我们一个一个的穿上,那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我家里的孩子比较多,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母亲为了给我们做新衣服,熬过了多少个寒冷的漫漫长夜,缝了多少针,用了多少线,纳了多少鞋底,现在想想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让我们兄妹几个吃饱饭,上得起学,过年时都能穿上新衣服,已经是我父母最大的能力极限了,真的是极不容易做到的。等我们都穿好衣服,哥哥和姐姐就领着我给我的父母磕头拜年了,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快起来吧”,然后就把准备好压岁钱一个一个地发给我们,等我接过2元钱时高兴地都要蹦起来了,我知道天亮后我就可以去村里的小卖铺(那时候又叫合作社)买我盼望了一年的糖豆了。这时候母亲已经把煮好的水饺和鸡蛋端上桌子了,她会分给我们每人一个鸡蛋,并看着我们吃下去,这就叫“滚运”,意思是期盼来年好运相伴,无灾无难。等我们吃完年夜饭,身上都热乎乎的,一点也不觉得冷了,这时候整个村子里的鞭炮声更密集了,因为大家都起来准备吃年夜饭了,我们那时候好像有个说法,就是春节那天谁家起得早好运就会越多,所以很多人家都是4-5点就起床了。

这时候外面的天还是黑的,陆陆续续有人上门给我父母拜年来了,我的父母也会催着我们出去给其他的长辈拜年。一般来说来我家拜年的人都是年龄比我父母小的或者辈份比我父母低的,我们那里拜年是需要磕头的,我的父母会在院子里的当门口铺一个垫子,让来拜年的人跪拜的时候不至于弄脏裤子。遇到成年男人来拜年时我父亲会掏出烟来让他们吸烟,遇到妇女领着孩子来拜年的我母亲会拿出炒好的花生和瓜子招待。大家站着说几句“过年好”的吉利话就走了,因为还要串好多家,那时候我们村子就是一大家子人家,大家往前数几十代都是一个老祖宗,所以要磕头的人很多,后来大家就把一个小家族的全部男人、女人和孩子聚在一起,一块挨家挨户去上辈份高的或者是年龄大的人家去磕头拜年,有时候一个院子里都挤不开,那场面相当壮观。当然,特别小的孩子也可以自由行动,比如像我这个年龄的,早早就跑出去了,不愿意跟着大部队拜年。我每到一家进门就高喊着称呼,比如“二爷爷,我给您磕头了”或者是“二叔,我给您拜年了”,磕完头就走,他们一般都会拉住我,把提前准备好的瓜子和糖块塞到我的手里,有时候裤兜里都装满放不下了,我就放到上衣口袋里,每次转完半个村子我都是满载而归,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等我拜完年回来,天开始慢慢亮了,一大早我就从家里拿着鞭炮、摔炮和火柴跑到村中心的小广场上找小伙伴玩,大家把鞭炮插在雪地里,比比看谁的鞭炮厉害,大家点上捻子就跑开了,只听“砰”的一声,雪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家都开心地笑了。然后小伙伴们就往墙上摔摔炮,“砰砰”声此起彼伏,一个比一个响,大家把过年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大年初一上午我照例是和小伙伴们玩扑克牌,玩累了就去村里的代销点买糖豆吃,1元钱可以买两大包糖豆,吃到糖豆的那一刻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中午的时候大家就各自散开回家吃饺子了。下午还是接着玩扑克、放鞭炮,一直到天黑再回家睡觉。从大年初二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走亲戚了,那个时代走亲戚就是拿着一盒果子外加一包糖就是串门的全部礼品了,富裕的家庭还会捎上一斤猪肉或者是半斤猪油,那就是顶配了。大家走亲戚一般是用地排车。我父亲带上几斤果子和几包糖就拉着我们一家人去姥姥和姥爷家走亲戚,其实那时候我的姥姥和姥爷已经不在了,都是去大舅和大妗子家拜年、坐席。吃饭前还要去二舅和四舅家去拜年,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四舅和四妗子对我们最好,总是拿出最好的糖果来招待我们,中午吃过饭我们家里人就要回去了,我的母亲也很少在娘家住,因为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她做,是抽不出时间的。我一般会要求留下来在四舅家住上几天,然后父亲再抽空接我回家。一转眼就到了初七,这是“送火神”的日子。父亲早早就给我们准备了火把,火把的制作很简单,就是用高粱杆做骨架,在前部绑上稻草和麦秸就可以了,有时候我也在里面塞进去几个小豆炸,在送火神的路上就会噼噼啪啪的响,好玩极了。天刚刚黑,小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从家里扛着火把来到村南口,等大家汇集完毕,家长就把火把一个一个点燃,孩子们就举着火把沿着大路向前跑去,跑的越快火势越大,跑的越远寓意越好,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前冲,火把趁着风势越着越旺,里面还不时地发出小豆炸哔哩啪啦的声音,从远处看一个个火把串起来就像一条火龙在空中飞舞,场面相当壮观。接下来就是盼着过十五了,十五的晚上更加热闹,孩子不仅可以打灯笼,还可以看大人“打铁花”。 据说打铁花最初是使用铁水,铁水绽放的“花”为红色,而铜水和铝水则分别呈现绿色和白色。为了增加色彩多样性,火炉中会加入铜、铝等金属,从而使得打出的“花”五彩斑斓。打铁花的时候一般选在十五晚上8点左右,天越黑效果越好,打铁花的地点大多选在村中心的小广场上,最好一面挨着土墙,这时候打出的铁花与墙壁碰撞,是的火花四溅,更加灿烂多彩,打铁花的人需要高超技艺,不仅难度大,而且极具危险性。所以都是聚集全村人的智慧选出1-2个打铁人,经常在家里训练,等技艺成熟后才可以为大家表演。当全村的大人和孩子聚齐以后,一般是被安排着围成一个大半圆,另一面靠墙的地方是不能站人的。这时候打铁花表演正式开始了,首先打铁人用一个大铁炉子把铁屑加热到通红的状态,再加入铜渣或者铝膜,等全部合金快要融化的时候就用铁勺子把滚烫的合金放到一个带眼子的铁笼子里,装满以后就把它用一根粗粗的麻绳拴在一个长长的木棍上端,把木棍的下端插入到事先挖好的土坑里,这样打铁人慢慢转动木棍,铁笼子借着风势就开始慢慢燃烧起来,随着铁笼子被旋转的越来越快,融化的铁屑就开始向外喷射,碰到地面上溅起火花,四处乱窜,大家就哄笑着急着往后退,小孩子一般是被大人抱着往远处躲,所以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这时候铁笼子喷出的火花越来越多,就像一个舞动的火龙在空中飞舞,被甩出来的铁花碰到土墙以后,火花更加灿烂多姿,视觉上及其震撼,真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那场景比现在的烟花漂亮多了,大家齐声呐喊,为打铁人鼓劲,打铁人不断轮换,越舞越有劲,铁花飞舞,人声鼎沸,把过年的气氛再次推到了高潮,我到现在还时时回忆起那时的场景,真的是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啊!

现在的过年气氛就淡多了,年味越来越淡,鞭炮在城市里基本上不让燃放的,农村也有的地方禁止放烟花,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孩子们天天都可以吃上肉饺子了,所以都不太盼望新年的到来了。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文思